加快城鎮化是當前的重點工作,打造中心城市在這一過程中的引領作用十分突出。 中心城市,既包括直轄市、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,也包括一些普通地級市,尤其是一些人口總量較大的普通地級市。這些城市中,既有蘇州、泉州、東莞和溫州這樣的沿海發達城市,也有南陽、邯鄲、保定、菏澤、周口、阜陽等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城市。 三城人口超千萬 數據顯示,當前有三個普通地級市的常住人口超過千萬大關,其中蘇州以1075萬人位居榜首。蘇州也是我國經濟總量最大的普通地級市,去年蘇州GDP達到19236億元,位居全國所有城市第六位。 這與蘇州背靠上海的地理條件脫不開關系,蘇州通過與上海分工合作,接受上海的溢出效應,經濟得以高速發展。無論是工業經濟還是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,上海的服務和輻射帶動作用都十分突出。 經濟發達就會吸納大量人口涌入。 數據顯示,2019年蘇州的人均GDP達到了17.92萬元,在這些人口大市中遙遙領先。由于經濟發達,去年蘇州人口凈流入規模達到了352萬人。 山東臨沂和河南南陽總人口也都超過千萬人,位居二、三位;此外,還有4個普通地級市的常住人口超過900萬人,分別是河北的邯鄲、保定,山東濰坊和浙江溫州。 人口大市未來路徑各不同 經濟發展層次的差異也影響了人口的流向。東莞、蘇州、泉州、溫州這些經濟發達地區產業發達,就業機會多,吸引了大量外來人口流入。比如,東莞的人口凈流入達到了595.39萬人,而當地戶籍人口為251.06萬人,出現了戶籍人口與外來常住人口“倒掛”的現象。此外,蘇州的人口凈流入也達到了352.4萬人,泉州凈流入達113.3萬人。 相比之下,中國的中西部卻有不少人口大量外流。 對這些人口大市來說,未來發展的路徑各不相同。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說,東莞和蘇州有比較大的共性,就是旁邊都有國際化大城市,高新產業技術較為博興,目前東莞和蘇州的轉型升級都比較成功。全州和溫州這類制造業大市又是另一種情況,依靠內生式發展,全靠本地民營經濟的發達,但面對的瓶頸卻是缺乏人才。 而對人口外流較多的人口大市來說,主要是農業生產條件非常好,耕地單位產出很高,同時農村剩余勞動力也比較多。相比服務業比較突出的中心城市,這些人口大市未來的重點在于制造業的發展。 (責任編輯:玥越)
|